◎惑(=煩惱令眾生輪迴生死、不得安樂)有三種:
1.見、思惑:
斷見惑(觀念錯而生的煩惱)、思惑(貪瞋癡而生的煩惱),
能得阿羅漢果。
2.塵沙惑:
阿賴耶識心體雖清淨,但無始劫以來所含藏微細的無明煩惱,
其數無量,故名塵沙惑。
對實相智慧一無所知,因而影響眾生不能解脫生死。
需經三大阿增祇劫的次第修行,才能斷除,成就菩薩果。
3.無明惑:本具的煩惱。
(佛性、無明都本具,無明漏盡成佛道)
◎小乘以斷見、思惑分四果(=出世間心=禪修四果)﹕
1.初果(須陀洹):斷見惑,不生粗的貪瞋,未斷思惑餘習,
是預流果-須七還人間。
2.二果(斯陀含):捨去不滿,斷思惑前六品,
是一還果-須回欲界受生一次。
3.三果(阿那含):捨去好、惡習性,斷思惑後三品,
是不還果-不回欲界,
轉生色界最高處(淨居天)證四果。
4.四果(arhate,阿羅漢,簡稱羅漢):
斷思惑、福智圓融,對境安住正念,
看世間像屍體、墳墓(埋出生的人)、火(百年後身體都燒掉了),
法未空,惡業現前有苦相,
但∵恆常捨心-不苦不樂而無苦受,瞋心不起,
∴一切外境不能妨心。
捨壽時滅盡自我=不受五蘊而不再出生=脫離輪迴,
自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緣覺(聲聞阿羅漢):
聞佛說法,從十二緣起了悟真理,斷塵沙惑,
◎獨覺(辟支佛):
多劫聞佛開示,此世無佛,性好寂靜,一心開悟,
獨自觀智慧悟道,證阿羅漢果,不教世人。
◎佛在世時,500弟子三分之二是:
因智慧解脫,未俱四禪定、神通之慧解脫阿羅漢;
並俱四禪定、神通者,稱俱解脫阿羅漢。
在家眾可證阿羅漢,但∵福智不如佛,∴阿羅漢≠佛,
須迴向大乘才能入菩薩位,助佛菩薩救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