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用來印證實相(法性)的三標準。
1.諸行無常:一切都藉因緣生,因緣和合,而有緣起,因緣變化,無法保有不變之相,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2.諸法無我:一切都藉因緣生,無實體我,我,是生理和心理的幻象。
3.涅槃寂靜:涅槃境界無生死苦惱,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1.五識:感官認知
依阿賴耶識生起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2.意識:識別記憶
依末那識生起、受縛,不得解脫,
不論修到何程度都不離三界。
3.末那識:思考
(住於眉心的脈輪)不斷思量前六識、攀執阿賴耶識為自我,
∵錯誤的認同/執著自我而生我見/我慢/我愛等煩惱,堵塞能量,致輪迴不斷。
4.阿賴耶識=實相=(自/空/)法性:本來如是體性,遍一切界
諸有情身由四大及阿賴耶識造作執持,薰習功能有無量力。
無始習氣如瀑流,為境界風之所飄動,起諸識浪恆無斷絕。
◎五蘊:(色、受、想、行、識)
1.色:四大-地(骨骼…)、水(血、分泌液、尿…)、火(體溫…)、風(呼吸…)會合而有。
2.受:感受。
3.想:取相-取種種相的意識作用。
4.行:造作諸業
(三行:福行、惡行、出世間行=禪行,ex:四禪/四空天)。
5.識:認知。
識迷惑在十二緣起裡只有苦,但止觀可滅有(相續業報)取(執取)識,十二緣起中只有識能越來越清淨。
五蘊皆空-諸行無常,遷流不息,生起煩惱,執取煩惱又生五蘊-五蘊、煩惱互依糾纏。
只要五蘊還在生滅,眾生就繼續受苦。五蘊不熾盛,就沒有眾生(世間,三界,苦諦)。
◎十二緣起:
一切都藉因緣生,因緣生滅都有條件-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常亦無我,
順觀為流轉循環:生命是圓形的「無始無終」→隨業識流轉三世輪迴。
逆觀為還歸寂滅:無明滅,則行滅、識滅…老死滅 → 解脫三世輪迴。
1.無明緣行:因煩惱(無明)而造作諸業。
2.行緣識:因造作諸業而招感相應的業識(認知),
Ex:造作福行→招感欲界天的業識,
造作惡行→招感三惡道和阿修羅的業識,
造作禪行→招感禪行的業識...
3.識緣名色:隨業識投胎而有名色(精神、物質)。
Ex:隨欲界天的業識投生欲界天,
隨三惡道和阿修羅的業識投生三惡道和阿修羅,
隨禪行的業識投生梵天...
4.名色緣六入:因名色(精神、物質)而形成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5.六入緣觸:因六根而接觸外境。
6.觸緣受:因接觸外境而產生感受(苦樂等)。
7.受緣愛:因感受(苦樂等)而生愛憎(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
8.愛緣取:因愛憎而生執取。Ex:執著所愛事物的我執、我見、謬解正理的邊見...。
9.取緣有:因執取而造相續業報-不會亡失,故稱有。
10.有緣生:因相續業報而形成生命個體。
11.生緣老死:因生命而有老死。(死的只是肉體,另一期生命又開始流轉)
過去因(無明、行)→現在果(識、名色、六入、觸、受);
現在因(愛憎、執取、有)→未來果(生、老死),
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二重因果產生:
惑(無明、愛憎、執取)、業(行、有)、苦(餘七)。
(止觀可滅有/取識)
不明因果者謂死後不滅或死後滅絕,佛陀則主張中道:
看清諸法性相-十二因緣,了解生命實相-三世因果相續不斷,眾生流轉生死,求出甚難,
故說十二因緣法,修內觀、八正道,令眾生共趨解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