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派向神祈禱,一切祈願文皆充滿貪愛,那不是佛陀的教導。佛陀教導智慧為基礎的八正道戒、定、慧),禪定(samādhi,專注&淨化)有助掌控自心持戒持戒、修慧輔淨化,聞、思理智瞭解,而修慧=內觀(Vipassana)=保持正知(時時徹知無常

為何要持戒持戒使人不受情緒束縛、出離痛苦,生起慈、悲、喜、捨而安詳快樂,但每當犯戒,便會產生負面情緒(憤怒、憎恨…)痛苦,自己成第一個受害者,殘害別人的詳和前,自身詳和首當其衝,這是自然法則(宇宙、法界回報),並非佛陀懲罰你。佛陀說:「必須自己努力解脫沒人能讓你解脫,我僅能指引你解脫的路。

悉達多體會到苦行其他修定都不能拔除所有痛苦,憶起童年在樹下觀察呼吸(觀息,ānāpānassati)帶來很大安詳喜悅,當下摒棄極端,轉化其他修定正定(sammā-samādhi佛陀要我們觀息(觀察呼吸),沒有別的不要持誦、觀想或調息(prāāyāma,以免注意力放在咒語或控制呼吸,而忘了觀察呼吸

觀息的基礎是專注(定,到森林中、樹下、無人處,端正身體(盤腿而坐)專注鼻孔下、唇上方,觀察呼吸正在通過鼻孔不干擾呼吸,就像坐在河岸,看水流動,卻不干涉流水;有接觸就一定有感受(觸緣受),觀察感受正在生起、停留、滅去時時徹知:感受不會永遠停留=無常=無我,觀察卻不去起反應。Ex:感到癢,就觀察癢的感受持續多久,不去抓,有時感受越來越癢,但不久就滅去;身體中其他部位感受(熱、冷、振動…)生起滅去的現象,亦如是。專注範圍越小,越細微,心會變敏銳

不同派別就像枝葉,皆從八正道、四聖諦和十二緣起吸取養分,雖有差異,應專注共有根本教導,Ex:呼吸是身心的實相、心物間的橋樑注意到:生起憤怒念頭,呼吸就變快;憤怒過去,呼吸回復正常。不淨污染(激情、恐懼…)浮現,就出現類似現象淨化心,須內觀明白身心現象正在發生什麼,從表面身心-呼吸、感受到超越身心細微實相,僅僅去觀察,就已開始改變習性、出離不善模式保持正知(時時徹知無常)以發展智慧-修慧,而達全面解脫(涅槃,nibbāna)。

注意力分散,就拉回注意力心散亂,就用力呼吸幾下,盡可能回到自然呼吸。注意力集中,呼吸自然變弱,越來越短,毫不費力,這是自然法則。某種程度注意力又分散,開始思考過去、臆測未來,發覺到而沮喪,不用生氣,要保持耐心

願一切眾生快樂 (Bhavatu Sabba Magala) !願一切眾生快樂!願一切眾生快樂!

觀息可達深入專注發展內觀洞察力覺察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一切經驗的特質。~by韋布尊者(精進禪修大部份時間獨處而聞名。據說已達阿羅漢境界,不需睡眠。一直住在上緬甸到五十七歲,他把時間放在當地的三個禪修中心。晚年住在出生地的禪修中心。當他得知烏巴慶老師死訊時,說:「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死也許你們現在見不到他,但他的教誨依然存在不像有些人雖活著,卻彷彿已死去活得沒有目標,也沒有讓任何人受益」)

正法消除痛苦,帶來快樂。因此我們必須靜坐在自身內時時了悟、澈知無常才能帶來快樂是誰帶來快樂?不是佛陀,是正法。~ by烏巴慶 老師 (Sayagyi U Ba Khin)

arrow
arrow

    Mibo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