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慧有限,且因人而異,會依觀點創造真理,有些事對一個人聽起來有道理,對另一個人卻不一定。對我們來說,一件物品,只有在和眼睛接觸時才存在,否則,就沒有真的存在.只有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界接觸時,世間才算存在六根都依身體而有,因此可說,整個世間存在於這六尺之軀.

四蘊(識、想、受、行)如此運作:

眼見物,生起接觸瞬間產生中性振動流遍全身

然後生起想:辨識評價(好或壞…)使振動著上顏色

評價好-愉悅貪愛,增強愉悅,愉悅增強貪愛

評價壞-不悅憎恨,增強不悅,不悅增強憎恨

因為接觸隨時都在產生感受,接觸左右了感受感受可分出兩條路:

1.苦:貪憎為痛苦起因感受生貪憎感受增強,貪嗔就加強,開始不需外求惡性循環

2.滅苦:觀察感受生起的過程隨著了知當下實相,而解脫止息感受

六根停止接觸外境,沒有接觸,就沒有感受(觸滅、受滅,於是貪愛滅)停止製造貪嗔新業苦,就開始消除舊業習,直到消完到達所有感受跟痛苦都停止的境界

探究自身實相,必須只以實相來用功(放下所有信仰哲學、想像)所有奧妙將自然顯現先體驗明顯實相-ex:呼吸,再深入細微實相-ex:感受最終將瓦解所有無明,到達究竟實相

有些婆羅門和沙門透過禪修,經驗到內心較微細的狀態意識的更高層次,「與梵合一」的思想為吠陀哲學的概觀,這些流派苦行的論點六根和外界的接觸,並無法導向圓滿

佛陀在菩提樹下體驗了什麼是感受-本質無常、滅苦的方法-止息感受超越感受而體驗涅槃(完全覺悟,正等正覺, Sambodhi)的喜悅,究竟真理需跳脫感受,只要人們不了解感受(無常、無我),就會沉溺貪嗔習性,引起危險,無法明白究竟真理,故告誡:內觀洞察力比不上透過觀察感受實相看清痛苦如何開始,培養平等心,正確內觀遲早經驗到涅槃

從污染中解脫,自然法則當下回報你純淨的心會自然升起愛,慈悲和善念,感覺祥和快樂心生不淨(憤怒,恐懼自然法則當下帶你到地獄-開始痛苦如果了解負面情緒使你不快樂,就不要產生負面情緒

內觀遵循自然法則的純科學,研究心和物如何互相影響,超越宗教信仰教條,適用每個人,例如手放在火上會感到灼熱,沒有分別。理智上接受內觀並不夠,每個人必須自己經驗它真理有很多層面境界,也許你現在無法體驗某個境界,總有一天每個人都會在內心體會到相同的微細真理

當你開始內觀客觀觀察感受),大部分時間還是很容易陷入習性反應(沉溺感受而生貪嗔)。短暫浮出水面,又沉下去隨波逐流,一再重複,當技巧純熟,你平和觀察的時間會加長,習性反應的時間會減少耐心走上內觀滅苦之路,得到真正的快樂、安祥吧!

◎烏巴慶期刊(U Ba Khin Journal)/內觀研究所(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VRI)

佛入涅槃後三個月,五百位阿羅漢(覺悟者)召開特別會議,整理佛陀45年來的教法,分為三藏-律經論三部份,包含82000篇佛陀的開示及2000篇弟子開示,註疏超過三藏本文長度。原傳法國家已見不到這部巴利經典,2500年來,南傳佛教國家的語言文字及英文保存了三藏及其註疏的純淨。第一次五百羅漢結集後,後來由出家眾和學者舉行過五次審訂,最近一次1954-56結集緬甸。

念住經是佛陀解釋內觀的開示四念住課程中,葛印卡老師注意到一邊研讀佛陀的話,一邊練習禪修,會鼓舞學生充滿感恩。有些學生受啟發而想進一步研究,於是在1985年成立內觀研究所(VRI),翻譯巴利經文(25世紀前佛陀以巴利文教導),準備出版三藏及註疏讓教研機構使用,每部經都介紹內觀的關聯性。並研究內觀法來源和應用、贊助國際研討會議,討論、出版內觀歷史研究和作品,例如烏巴慶期刊

arrow
arrow

    Mibo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