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穿插善與不善狀態,在所有的來生中,要培養善(美)心所,對心有良好影響-能提升心識變善.
善(美)心所有25個=19遍一切美心+ 1無痴+ 2無量+ 3離
(其中摘述)7遍一切美心+1無痴+ (2無量:悲、喜)+ (3離)
=(1.信、2.念、3.慚、4.愧)
+ 無痴 + 5.無貪+ 6.無瞋(=慈)+(悲、喜)+7.捨
+(正語、正業、正命)
1.信=(1)相信信念(一種充滿信心的決意)
+ (2)心的清晰
(1)正信=相信正確的信念(ex:業、果報、三寶(佛、法、僧)),是修行、持戒、佈施的前提.(是須陀洹的素質)
邪信=相信錯誤的信念,排斥(不相信)佛法真理≠疑,
=∵癡(源於自己強烈的欲望、妄想、無知、愚昧)而被誤導相信錯誤教義,以為優秀演說、外貌、聲音能施咒語(配藥、魔法),迷惑的奉獻給騙徒財物.
應努力完善自己的宗教知識,世上充滿騙子(越來越普遍),信心和奉獻前應先謹慎判斷,絕對不要盲目相信.
信心過度會變成渴愛,若變得執著於老師(視如親人),則這混和信心和摯愛(=綑綁-使不能與他人分開)所帶來的綑綁,是不善的.
若∵依戀而接受教導,滋長善心所、提升智慧、助圓波羅蜜,則是益事.
「即使是微小的不善心所(依戀)亦可成為生起善心所的助緣-導致善心.」 ~發趣論
(2)心的清晰:修行、持戒、佈施、行善、示敬三寶…時,會享有心的清晰-能消除疑惑和心靈污染.
2.念=當下清楚覺知目標.(強力的想)
正念(Sati)=警覺有關善事的念,ex:想起做過的善行、傾聽而記住開示、持戒、防止生起貪嗔痴的念頭….(渴愛、嗔恚的回憶≠正念)
佛陀:「汝等經由正念(警覺)成就修行.」
正念永不嫌多,在每個行動中都是必要的.
3.有慚=厭惡惡行,尊重自己榮譽尊嚴的人,會對惡行感到羞恥而厭惡惡行.
4.有愧=害怕惡行,尊重(體諒)他人會害怕讓親友蒙羞而避免惡行.
慚、愧使人與動物有別-具道德自律.(佛陀稱慚愧二法守護世間,制止陷入廣泛的不道德)人若無慚、無愧,將呈動物的狀態.
假慚、假愧=是渴愛形式的虛榮驕傲.ex:對持戒、粗活感到羞恥.
∵受到憂(嗔的一種)驅使而害怕:鬼、狗、異性、陌生地、長者父母-不敢在他們面前交談等,其實是缺乏勇氣或信心.
佛陀:「多數人害怕不應害怕的事,卻不怕應該害怕的事.」
中道=行善時應大膽無畏,讚揚道德勇氣,
無益的大膽、不敬和徒勞的勇氣則不可取,應害怕惡行的後果.
◎無痴=智(慧):如燈照亮目標,能驅除痴和無知
=如實知見諸法自性,知道業、果報和佛法 +道智+果智+一切知智
真智慧=生得慧:(先天就能深入思考的智慧-能獲悟道+果智)
+ 轉起慧(後天努力獲得的智慧-能為來生播下智慧種子)
若欲為來生培養生得慧,今生須有意獲得智慧:
在(佈施或做功德)行善時:須許願-由此善行獲得智慧;
供養比丘時:須傳送善意-願比丘們每天教學佛法,圓滿智慧.
全民(有德富人和比丘)應努力幫助改善教育,培育新一代知識份子,
樂意努力無保留地傳授所學,來生你會擁有生得慧.
經由努力讀好書,求教於智者,今生你能增加轉起慧.
假智慧=受到渴愛(貪的一種)支配的說謊、偽裝
+ 製造武器和擅長戰爭的知識,是一種不善尋
智者瞭解:佈施持戒和其他波羅蜜的利益、只有透過智慧才能圓滿波羅蜜、智慧決定今生和來世的順境(家庭幸福完全視夫妻的智慧而定),從最小的衝突到全球戰爭,勝利總站在有才智、技術先進的一方.
信心的行善心態是:期待來生獲得福祉.(信心過度會變成渴愛)
智慧的行善心態是:不把來生福祉放在首位,而對國家民族宗教行善.
(智慧過度結果是欺騙)
信心智慧二者心態必須平衡.
5.無貪=不想要任何東西-不執著於事物,有品德(ex:佈施與捨離).
有貪=想要更多,∴往生後被推入投生餓鬼界.
無貪的人營生正派公平,盡可能避免感官娛樂,憐憫窮人,慷慨施捨.
應先分析自己有貪/無貪?若有貪,應改善心的素質,若無貪,應多做善事,∵現在有好的基礎.為了成為無貪的人,每個人都應培養正念.
6.無瞋=慈愛、友善、不粗暴、不傷害等心境品德,非自私的愛;
無瞋的人有禮、愉悅,∵內心安詳,∴即使與野蠻、冷酷的有嗔者說話,仍可使自己平靜.
【◎4無量心=(對待有情的)4種理想心態(=梵住=清淨的心靈狀態)
=(1)慈愛(2)悲憫(3)隨喜(4)中捨,持續散發這些思維,是清淨的行為,
但∵捨不涉及愛恨悲喜,∴不會同時散發此4心.】
(1)慈愛=無瞋的一種=真誠願他人幸福平安
你必須培養慈心,心才會常籠罩慈愛,而真的對眾生產生慈心.
可先從最愛的人開始修習:專注思維那人並祝「願○○(某人)身心健康快樂,幸福平安順遂」,你的慈愛會與之連結-彷彿已達其心中.
假慈愛=貪欲、依戀,ex:親友間,有關家的情愛,也可引生善心,發展真慈愛.
面對嫉妒、惡意-魔羅(貪愛、愚痴、無明的力量)干擾時,應改善自己的心靈,試著減少憤怒,對眾生培養慈愛,真誠說出:「願○○(一切眾生)身心健康快樂,幸福平安順遂.」
若敷衍而不真誠祈望,將不會生效.
慈是水,嗔是火,水越多,越容易滅火-熄滅報復的欲望.佛陀透過不斷散發慈心寬恕,而擊敗魔羅.
(2)悲憫=同情苦難眾生,不忍見(真誠希望拯救)他人痛苦.
真悲心:會悲憫、同情而吟誦祈望:願他們解脫一切身心痛苦.
假悲心:因幫不了就擔心、不安,而祈願○○早日往生,好快點結束痛苦(這其實是基於悲憫的憂,是嗔恚的惡行).
菩薩在每世圓滿波羅蜜期間,慈悲心已根植身心流,於證得正覺那刻完全成熟,沒有分別心,擴及眾生.
應(謹記)仿效佛陀:他人雖不善,我只以善回報-給予慈悲心.
(3)隨喜=不妒嫉-真誠希望他人不失去成就(財富/名望/地位/快樂等).
無隨喜者看他人成就會嫉妒、貪婪.
有隨喜者會散發喜悅,如此推理:
他們∵過去播下善的種子,∴現獲應有善果.
有意識地真誠吟誦:「願○○不失去所得成功幸福」
(若不真誠祈望,則不會生效).】
7.(4)中捨=視苦樂都是眾生自己造的業(自業)果報,(不像慈悲、隨喜涉及愛恨悲喜)而平靜、沒有偏愛,以正見、無著的心態(=捨心,不是捨受)旁觀、平等對待一切有情.
強調眾生只擁有自業為財產,苦樂都是自業的果報,∴人們不會因他人慈悲or隨喜之心而快樂、離苦、不退減成就.i.e.不論我是否慈悲、隨喜,只要他有善業,就會幸福、沒有痛苦、保持繁榮和生命,不需我擔心.
一般人會生起捨心,但只有精通慈愛、悲憫、隨喜之後才會獲得禪那捨.
◎3離=在語言、行動與事業3方面禁戒(刻意遠離)惡行:(離=禁戒(刻意遠離)惡行)
1.正語=無關生計,有機會但仍刻意遠離惡語,避免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廢話)。
2.正業=無關生計,有機會但仍刻意遠離惡行,避免殺生、偷盜、邪淫。
3.正命=有關生計,有機會但仍刻意遠離邪命,避免說謊、殺生、販毒麻武奴及屠物。
每個離心所可進一步分成3類:
(1)受戒離=因許諾持戒,即使有機會也克制不造惡(此種美德稱之)
(2)自然離=是偶發的禁戒,未許諾守戒,有機會卻因即時同情而不殺生(不造惡).(沒機會而不造惡=純淨德行)
(3)正斷離=隨著出世間道心,為了斷除隨眠癡而禁戒(刻意遠離)惡行.
(隨眠癡:微細、固有、潛伏在心相續流中,使人無法徹知佛法,縱使學習,仍只有表面,無法透徹認知,行善當下,仍藏著隨眠癡,成就3果(須陀洹/思陀含/阿那含),隨眠癡也只是漸弱,只有成為4果(阿羅漢),才會完全去除隨眠癡.)
非刻意遠離惡行的佈施、皈依禮佛、聞佛法等=善思≠離心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