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間8心
26.出世間4善心
27.出世間4果報心
28.出世間心之總結
121心
29~30.總結89心
31~32.結論121心
26出世間有4種善心:
1.須陀洹道心 2.斯陀含道心 3.阿那含道心 4.阿羅漢道心.
◎出世間心:
脫離世間生死輪迴有4個證悟層次(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緣取涅槃(無為究竟界)為目標.
◎善心=與無貪、無瞋、無痴相應的心,帶來善果報。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與出世間皆有.
ex:(欲界)8大善心、(色界)5禪善心、
(無色界)4禪善心、(出世間的)4道心
◎道心
=一種禪那(禪定)心=善心,
於修習觀禪(毗婆舍那=內觀)-持續觀照名法/色法生滅
知見(三法印)無常、苦、無我,如此觀智成熟時(果位升級),
會生起道心1次,維持1心識剎那,
作用是減弱/斷除貪瞋煩惱
(斯陀含道只減弱貪瞋,阿那含道時斷除).
◎出世間的4道心:
1.須陀洹(入流)道心:
須陀=sota=流=8聖道
=〔正見,正思維,正定,正念,正精進,正語,正業,正命〕
須陀洹道心=入流道心
=體驗8聖道之心
作用是斷除:4貪根心-邪見相應、
1痴根心-疑相應、
首3結:1.身見/我見;
2.懷疑三寶;
3.戒禁取-執著相信儀式趣向解脫.
證得須陀(=sota=8聖道)洹者,從正見生起,
8聖道終點一定證悟涅槃,
最多回欲界人間7次(=七世or七還)得解脫,不墮惡道.
(凡夫也能生起8聖道善心,但可能∵改變性格而捨棄正法)
2.斯陀含(一還)道心:
與8聖道相關,減弱貪瞋,再回欲界人間一次(=一還)即證得解脫.
3.阿那含(不還)道心:
斷除貪瞋(永除2瞋根心)
若今世不得阿羅漢果,來世也不會再生欲界(=不還),
而會投生色界天-證得解脫.
4.阿羅漢道心:
斷除剩餘4貪根心-邪見不相應、
1痴根心-掉舉相應、
5微細結(對色界/無色界生命之欲求、我慢、掉舉、無明),
證得阿羅漢果-完全解脫.
27出世間有4種果報心:
5.須陀洹果心 6.斯陀含果心 7.阿那含果心 8.阿羅漢果心.
◎果報心:
善心/不善心引生相應的思心所(=指導對目標行動)而造業,
∵體驗業果報本身非善非不善,∴列為無記(不定).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與出世間皆有.
分有/無因2組:
(1)有因=美因=無貪、無瞋、無痴的善果報心
ex:(欲界)8大果報心、(色界)5禪果報心、
(無色界)4禪果報心、(出世間的)4果心
(2)無因的8善/7不善果報心:(re 無因心)
◎果心
=一種禪那(禪定)心=果報心-是出世間道果,
修習(內)觀禪持續觀照名色生滅,觀智成熟-知見無常、苦、無我,
在道心生起後,入出世間果定時,會生起果心多次,維持2、3個心識剎那,
作用是體驗道心所帶來的解脫.
◎世间定=凡夫證得近行定&安止定-降伏五蓋.
出世间定=聖弟子證得4果定-彻底解脱.
28所有出世間心依4道總結而分:
有4種善心,4種果報心,(共)8心,為無上心.
◎出世間心:
有4個證悟層次(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緣取涅槃為目標,
依不同作用,有8種道心與果心.
出世間沒有唯作心.
29 心共有89(種):
12不善心,21善心,36果報心,20唯作心。
54欲界心,15色界心,12無色界心,8出世間心。
◎諸心依識知目標之相,為一心,
依不同條件,則分多種.
依本性分:
89心=12不善心
+ 21善心(=欲界8大善心
+ 色界5禪善心
+ 無色界4禪善心
+ 出世間4道心)
+ 36果報心(=欲界無因的(8善+7不善)果報心
+ 欲界有因的(8大)果報心
+ 色界5禪果報心
+ 無色界4禪果報心
+ 出世間4果心)
+ 20唯作心(=無因的3唯作心
+ 欲界8大唯作心
+ 色界5禪唯作心
+ 無色界4禪唯作心)
依生存地分:
89心=54欲界心
+ 15色界心
+ 12無色界心
+ 8出世間心.
31須陀洹道心依5禪支分為5種:
1.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禪-須陀洹道心。
2.伺、喜、樂、一境性俱-第2禪-須陀洹道心。
3.喜、樂、一境性俱-第3禪-須陀洹道心。
4.樂、一境性俱-第4禪-須陀洹道心。
5.捨、一境性俱-第5禪-須陀洹道心。
斯陀含道、阿那含道與阿羅漢道(依5禪支)亦各有5道心,
而共有20道心.
果心(依5禪支)同樣亦有20種,
因此(20道心+20果心)共有40種出世間(無上)心.
89心依此分為121種心.
◎(4道4果共8心)每道/果心依5禪支可分5禪那層次,
如此,5 x 8出世間心=40心.
◎證悟者因修慧(=知見無常、苦、無我)而成就道果,
諸道果定力有別,禪支強度與相符的世間禪那相等。
止行者:以禪定為基礎修(內)觀禪,得道/果時,其道/果心與禪那相符.
純觀者:不以禪定為基礎修(內)觀禪,得道/果時,其道/果心與初禪相符.
◎出世間禪與世間禪的不同:
1.世間禪:慧次要於定,緣取概念為目標,
暫伏煩惱,煩惱仍在-致投生色界天,延長輪迴.
2.出世間禪:定慧適當平衡,緣取涅槃為目標,
道心根除煩惱,解脫輪迴.
32 色界心依初禪分,有11個初禪心。
無色界禪心歸於第5禪,故(共)有23個第5禪心。
有37善心,52果報心;
(道/果心依5禪支使89心增至)有121心。
◎11種初禪
= 色界 3初禪(善+果報+唯作)心
+ 出世間8初禪(4道+4果)心.
◎無色禪與第5色禪有一樣的2禪支(捨、一境性),因此歸為第5禪.
觀禪基礎為無色禪時,所證屬於第5禪出世間心.
◎23種第五禪心= 3色禪(=善+果報+唯作)第5禪心
+12無色禪(=4善+4果報+4唯作)心
+ 8出世間(=4道+4果)第5禪心.
◎37善心=欲界8大善心
+ 色界5善心
+ 無色界4善心
+ 出世間20道心
◎52果報心=15欲界無因的(8善+7不善)果報心
+ 8(欲界有因的)大果報心
+ 5色界果報心
+ 4無色界果報心
+20出世間果心
◎121心=(欲界的)12不善心+18無因心+ 24美心
+ 15 色界心
+ 12 無色界心
+ 40 出世間心(20道+20果)
89心如此增至121心.
◎出世間初禪心:
含有36種心所=13通一切 + 23美(沒有2無量心所)
( 2無量=悲(憫)、(隨)喜
悲(憫)=不忍見(欲拔除)他人痛苦.
(隨)喜=隨喜、不妒嫉他人成就.)
∵出世間道/果心是以緣取涅槃為目標,
而2無量心所是以緣取有情的概念為目標,
∴出世間心沒有2無量心所
13通一切=7遍一切心+6雜:
(1)觸=接觸目標,啟動心路過程.
(2)受=直接體驗 (樂/捨)感受.
(3)想=分析、作印記,再體會時便能認出目標.
(4)思=指導對目標行動,行動善惡決定於思,是造業的最主要因素.
(5)一境性=專一於目標.不能獨自作用,須尋/伺/喜/樂4禪支配合.
(暫時制伏貪欲)
(6)名法命根=維持相應名法生/住/滅.
(7)作意=指向目標,如船舵-控制方向.
(8)尋(思惟)=投入目標.培育定,能令心安止於目標.(對治昏沉、睡眠)
(9)伺=維持專注於目標.(暫時制止疑)
(10)勝解=確定目標.(生起於除雙五識+疑相應心之外的一切心)
(11)精進=支持相應法,令不退減,如在老屋加新柱-防倒塌.
(昏沉、睡眠與精進對立)
(12)喜=對目標歡喜-如旅人見到綠洲時歡喜,屬於行蘊.(制伏瞋恨)
(13)欲=要實行(獲取)某事(成就).
(貪不善,欲則不定,善欲=善+欲=追求良善目的).
23美心所=19遍一切美心+3離+1無痴
19遍一切美心:
(1)信=對當信之事有信心-決意而不猶豫,是修行、持戒、佈施的前提.
(須陀洹的素質)
(2)念=當下清楚覺知目標,強力的想(分析、作印記)或四念處(ch7:24),
而非回憶過去.
(3)慚=厭惡惡行,尊重自己.
(4)愧=害怕惡行,尊重他人.
(5)無貪=沒貪念,有品德(佈施與捨離),不執著.
(6)無瞋=慈愛、溫和、友善等心境品德,去除恨怒,非自私的愛.
(7)中捨性=平等、無著的心態=捨心(不是捨受)
平等對待一切有情,中捨地旁觀,不憎恨也無喜愛(非世俗捨),
正見智得見諸有情只擁有自己所造的業(自業)為財產:
人們不能因他人的慈愛、修悲/喜心觀之願,
而快樂/離苦/不退減成就.
(8/9)身/心輕安=安寧冷靜.
(10/11)身/心輕快性=去除沉重.
(12/13)身/心柔軟性=去除僵硬,無對抗.
(14/15)身/心適業性=去除不適業性,成功取所緣/目標.
(16/17)身/心練達性=健全.
(18/19)身/心正直性=破除詐欺.
3離=正語、正業、正命,應個別組合:
(1)正語=刻意遠離惡語(妄語、 惡口、兩舌、綺語-廢話)
(2)正業=刻意遠離身惡行(殺生、偷盜、邪淫)
(3)正命=刻意遠離邪命(買賣毒/麻醉品、武器、奴隸、及供屠宰的動物)
(1)無痴=智=慧=如實知見諸究竟法的自性,如照亮目標的燈.
◎出世間第2禪心:
∵無尋心所
∴只含有35種心所=12通一切(無尋) + 23美
◎出世間第3禪心:
∵無尋&伺心所
∴只含有34種心所=11通一切(無尋&伺) + 23美
◎出世間第4禪心:
∵無尋&伺&喜心所
∴只含有33種心所=10通一切(無尋&伺&喜) + 23美
◎出世間第5禪心:
含有33種心所=10通一切(捨替代悅受,亦無尋&伺&喜) + 23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