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人生功課,就好好修行,遇到困難-
若是業報,靜心修行可能改變業;
若非業報,靜心可看清楚而改善。
每天在生活中做到修止、皈依、佈施等,可以靜心,就是大圓滿:
1.修止:覺知空性(一切只是變化-無常;都是因緣,沒有實質-無我)能培養悲智-出現悟道智慧,能兩面(生滅、好壞)一起看,迎接所有事,有福報得慈悲心.
2.皈依(佛法、上師):(從四聖諦開始學佛法)
(1)無常=一切只是變化,都是幻相.(遲早都不再,什麼也留不住)
(2)無我=一切都是因緣,沒有實質.
(3)所有皆苦
(4)涅槃=超脫輪迴苦海
找到一位上師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不用拘泥與上師的關係,可在youtube跟上師學習.
3.佈施:模仿菩薩利他-無條件的愛,有助回到空性(無常無我,佛性,自然心),心法是:∵all in one(世上的事都是連在一起的) ∴讓別人好=讓自己好,凡事站在別人立場去想,對別人好,利他久了養成習氣,可累增慈悲心,學成你就可能是在世菩薩.
去做施受法(Tonglen,給予和接受)-一種利他的呼吸方式,觀想一個人,呼給那人明亮感、好的氣,自己吸進所有苦難.
4.唱誦:淨化、安慰細微身(ex:唱誦藥師咒)
細微身(阿賴耶識,第八覺)=修止的對象:
1.是由氣(地水火風土形成、與風有關的能量)構成的靈體,生起五識(眼耳鼻舌身),以意識駕馭,管理七覺(視聽嗅味觸知直),助身體運作.氣不順,則脈不通,累積就生病. Ex:知覺到直覺瞬間產生概念,注意不要投資概念給習性,∵當概念心(認為…不應該如此) 太重,會堅持想法,而茲生業障三毒情緒,久易受傷生病,需醫治多年.
2.醫治方法:
(1)不停reset、對話,有意識地給它好東西-關心、安慰,來了就叫它"親愛的寶貝!怎麼了?沒事的",走了就說:"Bye Bye!"
唱誦藥師咒是很好的淨化方式,調養越好,越不易被它操控.
(2)最好的方式是修止-加強六覺感受,越敏銳,越能覺知細微身(念頭、情緒、感受),再多再亂都沒關係,它會來,也會走,不用那麼在乎,當它是超市,看看就好,覺得壓抑就去欣賞你的壓抑,覺得神經就欣賞自己的神經質,保持覺知,和它和平相處,你就自由了. 一旦有"太好/糟了"的念頭=做判斷,你就瞬間離開本覺.
我:(有五種,常做修止就容易分辨)
1.初我(mere I):是中性感受-沒有判斷、分別,最靠近空性,可藉修止轉入空性.
2.精神之我(spiritual I):最靠近慈悲心
3.自私之我(self-centered I):主觀、先入為主
4.社會之我(social I):追逐名利、比較-是一種我執,需要很多慈悲和智慧轉回初我
5.中心之我(ego-grasping/cherishing I):要別人注意、認同、讚美,和社會之我互為表裡,互相滋養,社會之我越膨脹,中心之我就越大,以為是自己.
我們從小就在自我中心利己的習性中,受我執宰制成為情緒受害者,一直生病,也許和我執態度有關.我執(=自私之我+社會之我+中心之我)堅固時,不會有虔誠心(=對神、佛法無限的愛,是很大的力量).
相信宇宙有比你更大的力量,打電話給佛陀,直到接通,告訴佛陀:你可以改變我嗎?我希望你可以幫我.觀想菩薩(ex:唱頌綠/白度母咒,想像度母身上發光,加持我們,想像我就是她、是佛陀)、修止-覺知空性(一切只是變化,沒有實質),自然會有虔誠心-像容器一樣接納心法,因為虔誠-珍惜法,菩薩上師才能加持你.
本覺(Rigpa)=修止的目標=智慧+空性-無常無我、虛(暫時的)實(此刻)並存.
修止(Shamata):
1.免除憂惱的先行是覺知空性(一切只是變化-無常;都是因緣,沒有實質-無我),by注視所見、放下、解脫:
(1)注視(fixing)所見-念頭波動,不是問題,跟它走-我執才是問題.讓它來,也讓它走,不跟著波動,放下,就容易解脫.
(2)維持覺知空性(一切只是變化-無常;都是因緣,沒有實質-無我),如如不動,沒維持住就再進入,如鏢擲靶心-本覺(大多時我們並未擲鏢,或不知擲哪去了),進入次數越多,如紙穿洞,紙破,就解脫.
關鍵是去覺知(可用智慧訓練,ex:閉關隱退+紀律),當下也許不夠分明,事後看清會感受多層境界:
Ⅰ.散逸的座下:念頭無休止、被帶走又回來.生氣了,觀察生氣;剛發作,就放下.
Ⅱ.不散逸的入定:放鬆+覺知+正念(mindfulness)=修止的三特性.Ex:升起即解脫:念頭來,剎那間明白、放下,沒離開本覺.
自然的解脫:不用做什麼就會解脫,靜靜觀察一切來來去去.
完全的解脫:念頭才起,就放下-是成佛的第一步,非常舒服的狀態.
2.靜不了心修止,就發願,動機像汽油,用一下就沒了,∴要常找回發心.真正發心要利他-為宇宙眾生,也可為脫離苦海-free from everything.
覺知一切無常無我,去除二元觀-不執著念頭,就容易發心;沒覺知空性,練不好修止.
3.老或病了,疼痛和心情會受外物影響,恐懼而外求幻相,殊不知看出去的哪有看進去的重要?心念可改造身體,往內看-修止回到本覺心性=回家=認出all in one(天人合一-我是宇宙的一部份)會在佛法與人間找到解脫,不孤單.
什麼都好(做所有事、要所有東西,存所有念頭),就是不要執著-把事情當成念頭-會來,也會走,不用那麼在乎,和無明的人相處最好的方式是創造一點幽默感來抗議,溝通不成時,不執著,安靜離開,順其自然.
不需要什麼-當生活沒問題時,人永遠都在自找問題,最大痛苦是貪嗔痴,七情六欲都由個性和教育造成,求好心切是恐懼的開始,不必永遠非得更好-非要不可是我執.
去哪裡都可以-隨遇而安,什麼景象就什麼景象,不需汲汲營營,因生命的變數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