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陀的教導,是生活的藝術(如何活得安詳和諧,使別人也活得安詳和諧),有「當下得果」的性質,當下就能得到修習的利益,而且延至死後。理性上了解之後,去體驗應用至生活中,過著正法的生活.不去修習,就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1.  律:是一種道德的生活-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對人在身體或語言上不作出任何傷害的行為.

2. :是控制心靈當你掌握心靈,就能奉行所有戒律。(想要,卻不能過著道德的生活,是因尚未控制心靈,不是心靈的主人。)

3. :是發展自己的智慧(般若),深入心靈深處,拔除內心的不淨情結,就可過著健康、和諧的生活。(雖過著道德生活,但心靈深處仍有不淨情結,會呈現出來並不斷擊敗他們)

每位佛陀都經由內觀而得到解脫。為了學習這法門,必須參加十日的內觀營,若不能守五戒,則禪定不能堅強,就不能達成心靈淨化。守五戒修禪定將心集中觀察呼吸的自然進出,不要口誦、不要觀想、不要想像、不要深思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入處的小區域,心會變敏銳。三天下來,開始察覺到種種感受熱、汗、悸動、脈動、刺痛、沉重、麻木等。

第四天開始,從頭頂到腳趾探查,體驗各處感受,不要對感受生起盲目的反應,客觀地觀察它們

每當經歷快樂(不快樂)的感受時,生起貪瞋的盲目反應,失去心靈平衡而變痛苦

經由觀察心的習性,體會到:感受(快樂或不快樂)生起後必然會消失

經由觀察身體感受體驗到:不作盲目反應,心就變純淨、快樂

無常」:是心、物的第一個特性

痛苦」:來自不斷對現象作盲目反應

無我」:我不能掌控它,並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

經由體會「無常、無我、苦」,心就變純淨,達到一個階段後會覺得:整個身心結構只是小波動、小波動而已。開始體會空的真理(空性):事物只是變化而沒有實質沒有東西可被執為永久。

整個過程是心靈的淨化,不只在表面,而是在深層不在心中產生不淨(貪、瞋),就不會犯戒(殺生、偷盜、邪淫)去除更多的不淨,將體驗到超越心與物的究竟真理純淨的心不會作出傷害他人的行為道德的生活變成心的本性。經由內觀訓練,自然的法則變得愈來愈明顯

沒有修行內觀當不想要的事情在生活中發生,會激動、生起煩惱,不斷作盲目反應,不斷在痛苦中打滾,傷己害人負面心理生起時,一定會有不快樂的感受在身上生起經由觀察呼吸及身體的感受理解無常變化,心會漸漸平衡,脫離負面心理,過著較好的生活

規律地修行內觀,在臨死時,會全面地覺察到感受,而死得非常安詳不會喪失意識哭著、懷著恐懼死去。而是永遠微笑地、觀察著感受而死去佛陀的教導,不只對此世好,對來世也好。

道上的每一步都是有益的,沒有無果的,但必須往道上走。如果只是在路邊看,不能得到任何益處。這路是共通的,任何一個人踏上它,都會得到快樂與安詳的相同結果

 

1.修習內觀時,任何可使你長久舒適的姿勢都可以,但要保持背部及頭部伸直。

2.參加十日課程學得技巧,離開禪堂後要自己修,而後你是自己的主人,必須早晚在家各修練一小時,過著健康的生活世界仍是一樣,但你現在知道如何去面對世界。不要想改變世界,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世界就會為你改變如果你能改變自己,這世界對你已是安全了

3.身心不斷地變化我們要學的就是面對變化,接受每件事物都在變化,你只是一個沈默的觀察者,觀察你的呼吸、感受,了解這些都是無常,保持平等心,不起盲目反應,這就是內觀

佛陀有百萬的在家學生並不是一直與佛陀住在一起。他們學會技巧後,仍住在家裡,正當地生活著。

4.初學者學習時不用電扇。因你會受風的吹觸而不能覺察身上感受。熟練後,任何電器都不會妨礙你。

5.學習之初,用坐姿是重要的。坐著時,你覺察到身上各處都有感受而後,每一種姿勢(行、住、臥)都覺察到感受不論你做什麼,都要與內觀在一道

6.真正去除不淨(貪瞋痴)的是可幫助,∴禪修中1/3時間修,而後以2/3時間修

7.十日禪修是有必要的密集訓練,因為要體驗到感受才適於訓練智慧若未知悉感受,則未成熟

8.心理四蘊運作:聲入耳,「」運作,認知,」:以過去記憶及經驗判斷「好」「壞」-評估後,生起感」(快樂與否),接著,「開始起反應(貪瞋)

如何去除?當你開始改變、脫離的盲目反應習性,有一天你會超越心物,體驗到涅槃

 

空性有二階段

1.  第一階段:在心物範圍,初時每件事物都是粗硬的,不斷淨化後,粗烈感受融化身體只剩下微細的原子、粒子振動,沒有實質,感到快樂階段的空性無常會退失,不可執著於此,須繼續前進.根本煩惱使你生到下界,好好修習,去除根本煩惱後,你會體驗涅槃空性,完全去除,就不再生死

2.  第二階段:超越心物,體驗涅槃-沒有東西可執持這階段空性無退轉

如果把空性認為是某種很快樂的東西,那是在執著空性,貪執空性,是有害的。空性是無所執著

好好修習,所有疑問都將解決

arrow
arrow

    Mibo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